山东科技大学 “微光戍疆” 实践团:溯源兵团棉花从“棉种”到“棉包”的全流程

时间:2025-08-27 15:12来源:凤凰科技网人气:

山东科技大学 “微光戍疆” 实践团:溯源兵团棉花从“棉种”到“棉包”的全流程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 “微光戍疆” 社会实践团深入新疆石河子市 133 团,拜访当地棉花种植负责人与基层工作者。队员们以“种植—管理—收获”为脉络,在二连王连长的指导下,系统梳理出兵团棉花流程化种植体系。

一、初入棉区:锚定流程化起点,摸清产业基础

8 月 3 日下午,实践团首站与 133 团团场党委、党总支及党支部负责人展开座谈,为后续流程化调研搭建框架。

交流中,队员们得知133 团棉花种植总面积超 1.2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5%,其与葡萄、苹果等作物形成 “棉为主、多果辅” 的特色种植结构。其中棉花产业贡献了团场农业总产值的 58%,是职工增收的核心支柱而葡萄、苹果等林果作物则作为补充,通过 “一亩园十亩田” 的高收益特性,丰富职工收入来源。

图为王连长展开座谈会,讲解种植架构和各环节核心任务。团队供图。

座谈后,实践团随负责人走进团场林果种植区,实地查看葡萄、苹果的生长情况。王连长介绍,当地葡萄采用 “冬季埋土保温” 的特色管护方式,苹果则通过套袋技术减少病虫害,两种林果亩均收益约为六千至八千元,虽需投入更多人力,但能有效对冲棉花市场波动风险。

图为133团团场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苹果园,采摘成熟苹果。团队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葡萄园观察葡萄生长状态。团队供图。

图为团场负责人同步讲解葡萄种植管理要点。团队供图。

学习过程中,团队同步掌握棉花流程化关键节点时间轴:每年 4 月上旬完成播种,6-7 月进入盛蕾期,8 月中旬开始断水调控,8 月底至 10 月底为集中收获期,11 月完成残膜回收与土地翻耕,形成 “一年一熟、闭环管理” 的流程体系。

图为团场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棉田。团队供图。

133团积极推广智慧农业,采用“无人机为主、人力为辅”的协同植保模式。无人机高效完成80%大田核心区的精准化防作业,人力随后针对田边地角进行补喷,确保了植保无死角,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与防治效果。

二、种植环节:从 “选种到播种”,筑牢流程化根基

在二连棉田,王连长以 “品种适配 — 土地预处理 — 精准播种” 为线,拆解棉花种植初始流程。新疆棉要高产,第一步就得选对种。王连长介绍,133 团的主栽品耐盐碱、抗枯萎病,适配当地 pH 值 7.8-8.5 的轻度盐碱土壤,比普通品种亩产高出 约15%。

图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查看棉田土壤改良情况。团队供图。

二连2100亩棉田仅需40余名职工,从选种到播种的25天周期里,每人按 “3亩土地预处理+5亩播种” 的日工作量推进,全程有技术员巡回指导,确保各环节达标。王连长补充道。

三、生长期管理:以 “灌溉 + 施肥” 为核心,把控流程化关键

新疆棉田的高产离不开标准化、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流程。 王连长以改进后的滴灌系统为核心,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棉田滴灌带铺设现场。队员们看到:滴灌带间距约半米,每米约设有 3 个出水孔,每亩铺设约1200米的滴灌带,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将氮磷钾复合肥溶解后随水滴灌,由智能控制器定时定量。

生长期关键节点的调控流程也十分清晰:7 月中旬花铃期,人工摘除底部老叶 3-4 片,增强通风透光;8 月 10 日起全面断水,让棉铃集中吐絮,为收获做准备。王连长提到:“这套管理流程使二连棉花成铃率大大提高,比传统漫灌模式增产 20%左右。真正实现了节水增效、品质提升的目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作物的生长管控流程。团队供图。

四、收获环节:机械化主导,实现流程化收尾

农业机械化正书写着效率的飞升。“过去人工摘棉,一人一天最多摘 80 公斤;现在一台采棉机,一天能摘 60 亩。” 王连长指着采棉机说到。棉花采摘后直接通过机上打包系统,将籽棉压成棉包,全程无需人工接触。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了劳动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接触带来的杂质,棉花的杂志率显著降低,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图为棉田收获现场,采棉机作业后形成的籽棉棉包整齐堆放。团队供图。

收获流程的标准化还体现在时间规划上:二连的棉田共分 3 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 2 台采棉机,每天作业约10小时,预计15天完成全部采摘;棉包由专用运输车运输至团场轧花厂,每车装4个棉包,避免籽棉受潮。

王连长算过一笔账:机械化采摘每亩成本180元,比人工采摘节省了一半以上,且二连籽棉平均亩产450公斤,按今年籽棉收购价7.2 元每公斤来计算,扣除各项成本后,职工每亩净利润可达1000元,“白棉花” 真正变成了带动职工增收的 “金蛋蛋”。

图为133 团二连的大型棉花收割机。团队供图。

图为团队负责人向采摘环节相关工作人员交流采摘与棉包运输安排。团队供图。

科技化种棉,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把地种好”的坚守。戈壁棉田的每一株棉花,都承载着兵团人的奋斗记忆与科技赋能的创新故事。当青年实践团的笔触记录下这些“生长密码”,新疆棉花产业的蓬勃生机,正化作乡村振兴征程上最生动的注脚。

后续,实践团将以青年视角讲好兵团农业故事,让戈壁棉田的 “生长密码” 传递更多发展力量。(通讯员  熊宇涵)

标签: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用户评论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