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师生重走改革开放路:见证海洋科技领航与传统港口蝶变

时间:2025-10-01 08:57来源:凤凰科技网人气:

为深入感受海洋港口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的变革,强化青年学子谋海济国、兴海强国的责任担当,8月15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知行改革路 实践悟中国”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前往山东港口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走进同样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奋进的青岛港进行参观学习,深切感悟改革发展的澎湃力量。

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一线观察与深度交流,先后参观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青岛港区和自动化码头工业基地。近距离探访无人自动化码头,聆听老港区向国际化、专业化游轮母港的蝶变历程。队员们触摸到山东港口这一国之重器的改革与发展脉搏,也感受到一代代大国工匠精神的硬核力量与科技赋能下激发的蓬勃活力。

实践队赴山东港口青岛港参访学习

从“汗水码头”到“智慧枢纽”的传承

振超工作室中泛黄的工作日志与墙上的数字化调度屏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当年许老以人工练就的“一钩准”并创下人工接卸的世界纪录,到如今“514.7吨”的自动化装卸极限突破,实践队目睹了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同样见证了“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

3.jpg2.jpg

实践队在许振超大师工作室参观学习

汉江路片区码头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集装箱按规格、用途等智能分类,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将分拣误差率突破性降至0.1%以下,昔日“靠天吃饭、凭力干活”的码头,已蜕变为“全天候、高精度”的智慧物流枢纽。

4.jpg5.jpg

实践队深入了解自动化码头改革发展历程

从“人力攻坚”到“数控精研”的跨越

站在自动化码头观景平台,俯瞰码头无人作业区轨道吊在智能系统调度下精准作业,无人集装箱卡车沿着预设路线有序穿梭——这便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日常工作图景。实践队了解到,相较于传统码头,自动化作业将装卸效率提升30%以上,青岛港4477万吨年吞吐量的背后,是“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有多大的码头”的实力与底气,更是科技突破“封闭限制发展”的真实写照。作为海大的青年学子,实践队员内心无比动容并深感自豪,自主创新与前沿科技突破是每一名海大学子的向往,“不依附、敢突破”的精神更是每一位海之子的追求,唯有深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7大.jpeg6大.jpeg

无人自动化码头工作实景

从“产业强”到“民生暖”的辐射

自动化的变革除了给山东港口青岛港带来生产效率的飞跃,也无处不彰显着“改革温度”。青岛港“1+4+12”的整合模式中,“绝不将一名职工推向社会”的承诺掷地有声——通过技能培训,老码头工人转型为智能设备操作员,在产业升级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融合发展”的理念延伸至民生领域,港口发展带动周边道路建设、岗位扩容,以现代科技驱动的国之重器不仅代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繁荣,更是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的有力保障。

从军港码头的庄严到游轮母港的活力,从货物吞吐到文旅康养一体化的转型,蕴含着“硬核工业”与“普惠民生”的有机平衡,青岛港用多元化发展诠释着改革发展的温度与深度。科技进步不仅让港口“装得下世界巨轮”,更让城市居民共享发展红利。“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理念,让这座港口在“强港兴城”的生动实践中成为连接世界、惠及民生的关键纽带。

8.jpg9.jpg10.jpg11.jpg

实践队体悟老港区发展变革

“青岛港的蜕变,是改革开放‘敢闯敢试’的缩影,是自动化技术‘赋能实体’的典范,更是‘工匠精神’穿越时代的传承。当智能码头的灯光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的那一刻,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港口的崛起,更是一个国家用科技与实干,书写‘发展为了人民’的时代答卷。”实践队队员赵冰倩说。

作为新时代的海大青年学子,我们要努力做到立足专业、追求卓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在青岛港感受到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融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际行动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毅前行,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通讯员 赵冰倩 荆树桐)

标签: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用户评论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